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遗珠拾粹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——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梅鹤村*

点击关注 > 城市规划
2024-09-09

▲ 梅鹤村鸟瞰

1

   概况

梅鹤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,北沿黄柏溪与文峰村紧密相邻,南过唐溪与西坑村眺望,东西两侧皆为群山,平均海拔约700 m。四周群山环抱,中间地势较为平坦。土地肥沃,气候温和,山清水秀,素有“石堂粮仓”之称。村域面积19.76 km2,全村人口2300人。2016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
▲ 周边景色

2

   村落发展与空间特色


梅鹤村开基于宋熙宁三年(1070年),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。宋前称结园洲,宋末始称石堂,清末村民为了纪念诗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诗句,将村名改为梅鹤。梅鹤村以林姓居多,因此梅鹤村又称“石堂林厝”。

▲ 梅鹤村与唐溪

梅鹤村因受地形地貌、儒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,呈现出独有的空间特色,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藏风聚气的村落格局。梅鹤村背靠祖山,左右皆为连绵小丘,村前九曲唐溪向西流淌,村尾水口建有沉字桥。在村内古街道北侧有一石门阙,背后是梅鹤林氏大厅。阙门前地面设拜石,拜石前设乾卦。村落内外形成了典型的风水格局。二是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。梅鹤村街巷以中心路为轴线,向两侧辐射九条支弄,呈一纵九横的鱼骨状分布,街巷呈网状十字或丁字交叉式形态。

▲ 街巷空间-1

▲ 街巷空间-2

主街道约3~4 m,两侧一般约2 m,更细小的巷子宽度约1 m。不仅在横向上有宽窄的变化,在纵向上也有高度的变化,既有趣又富有节奏感。

▲ 街巷空间-3

▲ 街巷空间-4

三是源远流长的人文气息。梅鹤村具有十分浓厚的崇文之风,来自沉字桥的传说和流传至今的对联:“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”“玄帝位尊金阙寿永万年”被人们传颂至今,很多古建筑门口都刻有对联,体现着主人家的气节与情趣,整个村落充满着文化气息。

▲ 对联

3

  建筑特色

梅鹤村自开基以来,荟萃了宋、元、明、清等多个时期的建筑,其中,宋代建筑3座,明代民居5座,清代民居约占40%,民国时期约占20%。梅鹤村现留存的代表性传统建筑类型丰富,主要包括桥梁、阙门、宫庙及民居建筑等,其中,桥梁主要有九跳桥、沉字桥、柳墘桥;民居建筑主要有明代的十年厅,清代的方厝里、林居琫厝、林居清厝、林杜行厝、林赞帮厝等。2018年,梅鹤古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其中,建于宋代的沉字桥(又称花桥、登龙桥,旧志称为“宁阳第一桥”)是梅鹤村最为古老的建筑,也是宁德市最古老、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石拱廊桥。▲ 沉字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(1106年),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圯,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改建,改名为“花桥”, 桥为石拱形,一墩两孔,石拱廊屋桥,东西走向。长36 m,桥面宽3.5 m,廊屋9开间,用柱48根,高5 m,抬梁、穿斗式混合构架,双坡顶,中间为歇山顶。2003年12月12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九跳桥始建于宋,为三孔伸臂石梁桥,全长25 m,宽2.4 m。柳墘桥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为双跨石梁柱桥,占地面积约11 m2。石阙门建于明代,占地面积20.5 m2,是用块石相向垒砌的门墙,顶覆石墙帽,前方底部为须弥座,两墙之间为石铺地面,前方五步石阶,门前地面铺设拜石。车山宫建于清代,祀猎神车山公,面阔单间,搁檩式悬山顶,宫内外八字排列四块石头,象征四牙,神案处有一块红色木板,象征舌头,寓意四牙镇外姓。东岳宫由门楼、敞廊、偏房及3座并排的大殿组成,左侧两座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右侧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各殿均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,面阔三间,悬山顶。林公宫始建于宋,原为娘奶宫,清咸丰七年(1857年)重建后,改奉林公忠平侯王,单进合院式,主殿面阔三间,悬山顶。

▲ 林公宫

十年厅建于明代,清乾隆年间(1736—1796年)重修,单进合院式民居,主厅面阔三间,进深七柱,穿斗式木构架,明间减中柱,悬山顶。方厝里、林居琫厝、林居清厝、林杜行厝、林赞帮厝等清代民居均为单进合院式民居,外围高大的夯土或匡斗青砖墙,主厅面阔三间,上下两层,穿斗式木构架,大门、前廊、前披屋等处具有各类垂花柱、额枋雕刻精美。民国建筑,即后来的知青点,为带门楼的合院式民居,外门楼及主院落大门均做石质拱门,主院落为传统做法。

▲ 建筑装饰-1

从宋代石桥,到明清宫祠,再到传统民居,按建筑结构来分即可将其分为5类:穿斗式木构架、穿斗建筑式构架、搁檩式梁架、八水构架及三角桁架。建筑材料多为夯土和木结构结合。建筑的内部装饰较为精致,垂花柱、额枋雕工精美,部分建筑内部墙壁还有彩绘纹样,石刻年代明确,书法艺术高超。梅鹤村的传统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。▲ 建筑装饰-2▲ 建筑装饰-3

▲ 建筑装饰-4

4

  结语

梅鹤村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得以很好地保留,当地居民也有很好地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,但其专业性不足,保护手段粗糙。其次,村落空心化严重,不仅传统建筑无人使用,其传统的文化与工艺也慢慢流逝。再次,村落虽山明水秀,但对外交通不便,产品也难外销,亟待利用与发展。

▲ 旗杆石


主持:阮仪三图文:张   杰   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  杨诗雨  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硕士研究生赵永茹  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硕士研究生

* 国家社科重大基金“涉台传统村落资源整理与保护利用研究”(21& Z D215)。国家社科艺术基金“移民文化下闽台传统聚落空间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”(20B H154);上海社科专项基金“明清海防卫所空间特征与营造技艺研究”(2019ZJX002)。



欢迎在朋友圈转发,转载请在后台留言










官方投稿网址:http://www.planning.com.cn

微博:http://weibo.com/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: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:App Store搜索“城市规划”(支持iPad下载)国内统一刊号:CN 11-2378/TU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2-1329【免责声明】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。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



关注、分享、在看与点赞,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~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城市规划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